黑龙江网,黑龙江人民的网站家园!
热门标签: 111 123123123

90后作家系列访谈:90后周渝和他的文史写作

2015-02-10 12:30 来源:黑龙江网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


标签:

   在周渝的作品有两种看似不同的题材:一部分是以抗战史、民国史为主的纪实作品;另一部分则是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仙侠小说。

  周渝与抗战史结缘甚早。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自称“学渣”、玩心很重的男孩,对抗战的认识停留在教科书里。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对抗战史的印象源于琼瑶剧《情深深雨濛濛》。”剧中先后出现了“绥远抗战”和“淞沪会战”,这让他隐隐觉得“战争比我想象的惨烈得多”。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纪录片《滇缅公路》。深受感染的周渝跑去问历史老师抗战远征军的相关知识,可竟然连老师也不清楚这段历史。失望的周渝开始关注相关史料。他真正开始接触活生生的抗战史是在参加工作后——2012年,周渝大学毕业后进入《贵阳文史》杂志社做编辑。当时,杂志社正在策划“纪念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活动。周渝认识了抗日将领曾元三的儿子曾达敏。曾达敏的讲述,让周渝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国民革命军82师245团团长的曾元三,“松山大战”是其最为自豪的一战。“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认为自己在中国战场上只有过2次所谓的‘玉碎战’,那就是腾冲之战与松山之战。”周渝说。

  曾达敏告诉周渝,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日傍晚,父亲带着自己和妹妹在院子里乘凉。妹妹见到父亲大腿上有一块深深的凹陷。曾元三告诉女儿,那是自己当初打日本鬼子时留下的。没想到,女儿不相信地问:“你们也打日本鬼子?”曾达敏也质疑道:“你们国民党只知道打内战,哪里会打日本人!”曾达敏记得,父亲当时脸色怔住了,半天没有说话,然后起身默默离去。

  长大后,曾达敏总想着“等工作不忙了,坐下来听父亲讲讲往事”。不料,1980年,曾元三老先生突发脑溢血,从此再不能开口说话,并在6年后与世长辞。这成为曾达敏永远的痛。周渝说:“还有多少抗战老兵,没等到有人聆听历史,就离开人世?他们参加卫国战争时,也就是我今天的年纪,甚至很多比我还小。”

  退休后的曾达敏成为了“关注抗战老兵慰问团”的一名志愿者。由他“引路”,周渝开始拜访抗战老兵。周渝说:“很多人对90后有标签化的误解,觉得我们是远离历史、缺乏责任感的一代。”他说,“其实,对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保家卫国做英雄,都是一件很热血的事情。我相信同龄人也会被这些抗战老兵的故事打动的。”

  在2014年11月于深圳开展的“历史嘉年华2014”活动中,穿着黄埔军服的90后作家周渝,讲述了他为撰写《卫国岁月》寻访抗战老兵的故事。这些年,周渝边寻访边记录,抢救性地积累了大量抗战老兵口述史的资料,并选取了其中8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兵故事,结集出版了15万字的纪实作品《卫国岁月: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寻访录》(后简称《卫国岁月》)一书。他从动笔到完稿,用了400多天。“首先要阅读大量书籍、史料作为支撑,才能和老兵对话。不能原封不动地记录老兵的话。因为时隔70年,他们的记忆有可能出现偏差。”

  这是“历史嘉年华”自2012年举办以来,首次出现90后的身影。主办方、新历史合作社执行总编辑谭昊表示,作为中国第一个开放性公共历史活动,“历史嘉年华”一直期望年轻一代也能参与到对历史的打捞中

  除了抗战史之外,周渝的另一部分精力则投入在“汉服复兴”之上。周渝的“汉服情结”源于高一,当时看报纸上,看到几位女大学生穿着汉服游西湖的报道,觉得汉服很美。随着对汉服进一步的了解,汉服背后丰厚的民族记忆、文化内涵让周渝感到震惊。他决心为已消失300多年的汉服做点什么。读高二时,他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汉服。从高二开始喜欢上汉服及传统文化,在大学期间,他与几位有着相同理想的同学创办了贵州高校的第一个汉服社团“汉韵社”;多次组织省内外汉服同袍的交流活动,成为全国知名的“汉服复兴者”。期间,他写了两部小说《梅花岭》、《华之央》,主要内容都是讲述汉服在明末清初之际消失的历史。直到大学毕业前夕,周渝才剪掉了蓄了四年的长发。

  周渝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岁月中,自己主要精力也会放在“汉服复兴”与“关注抗战”这两个方面。尽管看似两个不同领域,但周渝却认为两者间有着一个“一以贯之之道”,那就是它们都属于民族记忆,不仅是民族的过去,同时也是民族的未来。

  策划支持:许多余画廊书店、鼎道传媒、80后之窗、卡夫卡独立书店

  专访

  问:周渝你好,首先祝贺你的《卫国岁月》的出版,给我们讲讲因为写作这本书寻访这些老兵,你感触最多的是什么?

  答:在寻访老兵的过程中,我特别感动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这些抗战老兵因为历史原因,压抑多年后,对于“被认可”的那种渴望。我见过的大多数老兵,其实他们不需要给他们多少慰问金,也不是特别看重这个,他们特别看重的是荣誉的恢复。有个和我很熟悉的远征军老兵,在他病重的时候向我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想多要一本《卫国岁月》,一个月后这位老人就去世了,后来我才明白,他是想把一本留给家人,而另一本,自己带走。每个老兵对志愿者都特别的欢迎,特别的热情,其实他们需要的东西真的很简单,就是一个承认,一个认可,多少老兵都在等着得到一枚国家颁发的“抗日勋章”,但很多老兵直到最后那一刻都没有等到。所以我在给一些老兵送诸如勋章这类纪念品的时候,有的老人会以为是国家给他们发的,那时候我根本就不敢说是我们自己去定制的,宁可让他们相信那是国家给他们恢复名誉了。

  另一方面是一些老兵对他们昔日长官的那种感情很让我感动。我寻访过的一位叫胡立文的老人,他当年就是张灵甫将军的文书,一直以来对张灵甫将军的感情都很深,我去寻访他时,他说到张灵甫都很尊敬,还是一口一个军长的叫着。到了第二年我再去看这位老人时,他已经不认得我了,他患老年痴呆,很多事情记不清楚,他家里人说他有时候会连朝夕相处的家人都记不得。但那天我说起张灵甫时,老人眼神忽然有了变化,之后很悲伤的说了一句:“张灵甫,哎,他牺牲了。”还有一个是第五军200师的娃娃兵陈友礼老人,那天我们一起吃饭时说道邱清泉,陈老说他们的军长对他们都特别好,说着说着眼里就泛起泪花,对我说:“小周啊,你知道不,我的爹妈死的时候我都没有哭过,但是邱军长(邱清泉)死的时候,我哭了。这么多年了,我想起他,就忍不住。”

  一个带兵的将领,在当时他的士兵说他好,夸赞他恭维他,那不奇怪。但他已经去世了六十多年,就连他所在的阵营也崩溃了,而他的形象也长期被妖魔化,在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后,他的部下还怀念着他,提起他还会眼泛泪花,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成功的将领,也是真正能带好兵的人。有时候成败未必能论出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问:在同龄写作者中,很少有人涉足这类别的写作,你怎么会写此类题材?

  答:其实我现在为什么会写这本书的原因还挺多的,比如兴趣、例如对历史的认知等等一时也说不完全,所以在这里我说其中一个比较远的直接原因吧。我曾经有一个堂外公是抗战老兵,参加过台儿庄大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眼睛。但小时候,身边的亲戚对他并没有尊敬,反而提起他就说他是国民党的伤兵,而我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国民党又是被妖魔化的,所以我心里就很不尊重我这位堂外公。有一次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有一只我很喜欢的狗进屋来讨东西吃,我堂外公就用拐杖将狗赶走,当时我看见狗被赶走,心里很生气,就当着全家的面去顶撞他。当时我才读小学,一个小辈为什么会毫无礼数的取顶撞一个老辈?因为打心里不尊重他,觉得他是“国民党的伤兵”。

  我这位堂外公非常喜欢说他当年打仗的事,我就记得他说过他们受伤躺在野战医院时,连李宗仁都来看望过他们。但是家里人都不喜欢听,很多年以来,他只要一说起打仗的事,家里人都会让他打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文革的时候,他的这些抗日经历连累了全家人,他自己被红卫兵整天批斗,而他的子女也被作为“反革命子女”,各种受排挤受压迫。后来虽然时过境迁,但那时候造成的阴影并不会因此完全消除。

  其实迄今为止,我可能是我们家里唯一一个愿意听他老人家讲故事的人,但很遗憾,老人家没能等到这天,在我读初中时,他就去世了。这个事情后来想起来我一直都觉得特别愧疚。其实我们现在所寻访到的只是一部分抗战老兵,他们有的会因为这种迟到的尊重与关怀而开心,但还有很多,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在某个边远的田间,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他就是当年的卫国者,但没人知道。还有更多的,就像我这位堂外公一样,到死都没能等到有人来看望他、尊重他、承认他的那一天。以前年幼,也没能听老人家说他的经历,等到想听时,老人已经不在了。所以我现在做寻访,听老人们讲述他们的经历,某种原因也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听他们讲,就像听我那位堂外公讲一样。同时我也不想更多的抗战老兵们重复着我堂外公的悲剧,直到死都没能等到那天。

  问:对你写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答:关于写作,我觉得初期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我同学,因为上初中时我上课就编故事,用笔记本写,内容也大多偏搞笑,例如故事里加入了我们同班同学的名字,然后把我们讨厌的老师设置成大反派等等,写完之后就在班上传阅,好多同学都喜欢看,而且催我更新,有他们催更我就有了动力,就一直不断更的写给他们看,当然,这个代价就是我的理科成绩一塌糊涂。

  到后来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我的工作,我原本就喜欢文史,毕业后又正好从事和文史相关的工作(文史杂志编辑),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以前身边人还说我看课外书和写这些东西是“不务正业”,但现在我工作就是这个,可以名正言顺的看这类书和写东西了。

  问:你写小说吗?以及写小说最想写哪一类的东西?

  答:我有写小说,而且以前就是从写小说开始写作的。最初写小说时才刚刚上初中,用上课的时间来写,其实就是编故事,写的都是仙侠题材的。高中时出版的第一本书《葵雪春秋》也是仙侠题材。从高中后期到大学期间,开始转成写历史背景为题材的小说,从08年到10年期间,写了两部以明末清初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分别是《梅花岭》与《华之央》。

  你觉得写小说和写文史类作品有怎样的区别?

  答:还是有挺大的区别的。就以我自己为例吧,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写小说,大学时也写了几本,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部15-20万字左右的小说,我用了46天写完了。所以决定写这部《卫国岁月》之初,我虽然知道这个和写武侠小说不同,但还是低估了写这种题材的难度。当时是2012年,我说我要写这么一本书时,朋友问我准备要寻访多少个老兵?打算写多少久?我张嘴就打大炮,告诉他说我要寻访20个老兵,一个冬天就能完成。而且当时还答应了一位前辈要合写一本和南明王朝历史有关的书,所以心很大,想一个冬天写两本。结果只是《卫国岁月》就写了1年半,那本关于南明王朝历史的书早就胎死腹中了。

  为什么这个书会写了那么久?其实《卫国岁月》字数不多,但真正劳心劳力的在两个地方,其一是做口述一定要对那段历史了解,那不仅仅是一般的了解,真的需要很细节的地方,例如我要做一位第五军老兵的口述,那首先我的把第五军的战史看完,然后把具体涉及他的战役看完,接着还有参战将领留下的回忆录等等,其实是非常麻烦的。那段时间压力非常之大,我记得我去理发店躺着洗头的时候,手上拿着一本书在看。为了做这个,价格昂贵的港版书、台版书也买了不少,现在我有一个座式书柜,里面全是和抗战相关的书籍,都是决定开始写这本书之后陆续买的,其实这也是一个自己修炼的过程。

  其次就是寻访老兵,往往要做好一个老兵的口述,一次是不够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访,往往是做完一次口述,回来看书查资料,再继续补充口述,再看书查资料,所以这样倒腾下来,时间就拉长了。不过寻访过程不是特别艰难,这个我之前也说了,得益于我们“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的无私帮助,没有他们,我很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除了写作之外,你平时还喜欢做哪些事情?

  答:其实我爱好蛮多的,战线拉得很长。主要精力投入的最多的应该是汉服(汉族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这方面的活动,我从高中开始参与汉服活动,自己也有很多汉服,大学期间几乎将汉服生活化了。大学的时候我们在学校建立了个汉服社,每逢传统节日都要组织相关活动,还有平时的读经活动,每年要举行的成人礼等等,这方面要花不少精力。

  其次是在军事收藏方面,有一群军友,我们比较喜欢收藏二战军品,各个部队的都有,我主攻方向是国民革命军。有时候我们也会约着去重走当年战场遗址,比如今年我和另一位收藏美军军品的军友就来了一次“重走远征路”,把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的这条路线全重访了一遍。同时我自己也比较喜欢收藏二战兵人和制作军事模型。

  除了以上两方面就是游戏和动漫了,比如《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秦时明月》、《画江湖之不良人》等漫游我也追了很多年,这方面相关的周边专门用了一间屋子来收藏。

  以后想从事怎样的工作?或者说想过怎样的生活?

  答:工作肯定还是要和兴趣爱好相关的,比如现在做的文史编辑就挺适合我。至于生活,我觉得能满足和维持我上一个问题所说的那几方面就成。但不管怎么说,有两样东西在生活是不能间断的,一是阅读,一是创作。

  策划支持:许多余画廊书店、鼎道传媒、80后之窗、卡夫卡独立书店

分享到: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网 代孕价格 广州代孕 代孕价格 代孕网 广州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中介 代孕中介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公司 代孕网 代孕网 广州代孕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公司 广州代孕 代孕中介 广州代孕网 代孕网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网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网 代孕网 代孕网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价格 广州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公司 广州代孕网 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网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价格 代孕 广州代孕网 广州代孕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公司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产子 代孕 代孕网 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公司 广州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网 广州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网 广州代孕 代孕公司 广州代孕公司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价格 代孕中介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网 代孕中介 广州代孕 代孕价格 代孕公司 广州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 广州代孕 代孕中介 代孕 代孕 代孕 代孕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